近年来,基层医疗成为了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疾控局于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围绕“群众可感、服务可及、保障可行”的目标,做出一系列内容优化与机制创新,尤其进一步明确了医护人员关心的经费使用、服务保障、绩效管理等问题(国家卫健委,2025)。
增经费,提效质,扩服务 《通知》明确,2025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由94元提高至99元,新增的5元将聚焦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内容优化与频次增加。 同时,《通知》再次强调,不得截留、挪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各地需及时足额落实,并按照年度绩效目标任务进行拨付。对长期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医务人员而言,这一举措将有助于补助政策的稳定兑现,也有利于缓解其日常工作中的资源压力。 在服务对象上,2025年工作重心继续聚焦“一老一小”与慢性病人群。“老有所检”方面,老年人免费体检服务进一步升级,增加胸部DR正位检查与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并强化视力、听力初筛与认知功能筛查。此外,医务人员需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分类分级提供后续随访服务,对健康风险高的群体提高随访频次,同时关注其心理健康。 对于0~6岁儿童,文件要求加强成长发育和心理行为评估,并围绕眼保健、科学喂养和预防肥胖进行指导。精神卫生服务也成为此次优化的重点之一,医护人员需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中强化随访评估与分类干预。 随着居民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如何提供连续、精准、高效的服务成为基层医疗的重要任务。《通知》指出,要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为慢病患者提供分级、连续的健康管理。同时,《通知》强调在社区开展个性化的饮食与运动干预建议,将相关技术工具嵌入基层医生工作站,目标在2025年覆盖至少三分之一的基层医疗机构,这对于提升慢病服务效率与实现分级诊疗均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赋能服务延伸 202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一大亮点是推动电子健康档案向个人开放。依托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通知要求加快档案首页建设与数据融合,使居民可通过平台实时查阅体检报告、慢病管理记录等内容。到2025年底,县级以上地区向居民开放电子健康档案首页比例须达到70%。 对于基层医护人员而言,这一政策不仅有利于优化健康管理流程,也将提升患者主动健康意识,减轻部分重复问诊与信息传递的工作负担。同时,电子化平台还将助力智能化筛查与质量控制,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效率。 2025年,国家将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5年”为契机,在9月份组织开展“我服务 你健康”主题宣传月,结合节气健康、体重管理等重点议题,以讲座、下乡、健康市集、新媒体传播等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基层医护人员将作为健康传播的中坚力量,参与到健康理念的讲解、咨询和生活方式干预中。 此外,通知还提出加强群团组织、行业协会、村(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的联动,通过推动服务网格化管理,构建“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健康教育新格局。对基层医生而言,这意味着健康宣教工作将更具支持力量与制度协同。 补助机制与绩效评估变动 针对基层医务人员最为关注的绩效评价与补助发放机制,《通知》做出明确安排:2025年要继续推进绩效评价制度,重点考察服务覆盖率、群众满意度与健康结果改善。文件还提出“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原则,为服务机制留出优化空间。 同时,各地需依法依规进行绩效考核,并将结果作为服务质量改进与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强化绩效结果的激励和反馈。这不仅利于优化服务内容,也为医务人员激发工作积极性提供政策导向。 乡村医生作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神经末梢”,在此次文件中也被特别关注。通知要求合理划分乡村两级工作职责,严格保障村医补助,确保其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干得了、干得好、拿得到”。 2025年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延续“均等化服务”的核心理念,结合当前人口老龄化、慢病高发、精神健康等新趋势,进一步扩展服务范围、细化服务内容、优化保障机制。对于基层医务人员而言,《意见》的出台意味着更加清晰的工作指引、更加可靠的资源支持与更加明确的绩效导向。同时,政策的真正落地,仍需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强化组织保障、完善服务流程、提升数字能力,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