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分支急性闭塞引起的心肌持久而严重的缺血,致使部分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而产生剧烈持久的胸痛及急性循环障碍。患者可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分劳累、饱餐尤其是高脂饮食时诱发心肌梗死。
患者一旦发病, 心理变化复杂,思想负担重,可直接影响治疗和康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现将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及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心理问题分析
Part.1
担忧心理
是绝大多数患者住院时的心理反应,担忧自身疾病是否能痊愈,是否能适应新的环境,家庭的承受能力,是否影响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前途等,从而影响了治疗工作的开展和疾病恢复状况。
Part.2
焦虑心理
是部分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过分担忧而造成的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促使病情加重,给疾病诊断和治疗造成了困难。
Part.3
恐惧心理
对于初发心梗,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手术或回忆发作时的危险,提前意识到死亡的可能性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绪,表现为紧张、恐慌、不安等。
Part.4
抑郁心理
责任感和事业心较强的人,患了此病由于其他各方面致使反复发作或经过长期治疗控制不好产生并发症,此时的患者是相当敏感的,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出现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谈,行动缓慢,甚至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Part.5
自卑心理
见于自尊心强,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患者。由于心梗疾病本身的特殊性,卧床时间较长,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护士协助如:排便,擦澡等患者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Part.6
偏执心理
见于知识分子和老年患者,有一定的知识含量,有多年的生活习惯,阅历丰富,容易固执己见,自以为了解的很多,不但不配合治疗还对医护人员发脾气。
Part.7
欲速心理
有些患者求愈心切,经济条件好的,希望早用药、多用药、用好药。
Part.8
猜疑心理
个别患者由于自己与家人的忽视或医生误诊,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被发现,就埋怨家人和医生。
Part.9
依赖心理
患者自感患有疾病需要人照顾,依赖心加重,心理上依赖他人,生活中寡言少动,缺乏对社会活动的参与。
心理问题的对策
建立一个良好舒适的休养环境,病室安静、 整洁;医护人员语言要和蔼可亲,举止大方,使 患者心情舒畅。
严禁医护人员和家属在患者面前议论与其病情有关的问题,严禁在患者面前讲刺激性语言,不可将过喜、过悲的事情告诉患者。
进入监护室的患者有紧张、恐惧的心理,应将监护室内的环境、各种机器使用中出现的情况详细介绍给患者,使其尽快适应环境,稳定情绪,配合治疗。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认可其情感及感受。
对盲目自信、过分乐观的患者,应反复讲明本病的有关常识,劝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合理安排生活;对有焦虑心理的患者,可采取放松治疗法,如学习气功,使患者自如地应用放松疗法应付内心的焦虑情绪和外界环境的刺激。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劝患者戒烟、戒酒。因为饮酒可诱发或加重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吸烟可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加快粥样硬化,使病情加重。
健康教育要点
1
治疗配合,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不得随意增减或更换其他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对胃肠道粘膜有损伤,要在饭后服用,如波立维,阿司匹林,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2
饮食指导,富含纤维维生素的热量和易消化的食物有高血脂症,糖尿病者饮食低脂,低胆固醇食物少量进餐,避免过饱,过冷,刺激性食物,忌烟,少饮酒。
3
活动指导,急性心肌梗死,三天内绝对卧床休息,三天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为宜,饱餐和饭后不宜立即运动,最好的运动时间是餐后2小时。
4
康复指导,保持情绪稳定,家属关心,支持,鼓励。培养患者兴趣、积极参与有关的社交活动;注意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心理隔离。
5
复诊指导,遵医嘱复诊,若出现胸闷,胸痛,气短应立刻就诊。